7月29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,主力资金净流入4.99万元,占总成交额0.38%,游资资金净流入147.08万元,占总成交额11.32%,散户资金净流出152.06万元,占总成交额11.71%。
【环球时报综合报道】在现代教育中,学生出国读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,海外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,能满足不同层次的进修需求。但在大学生都稀有的年代,游历多国的学习体验是许多普通人无法想象的存在。1926年,美国高校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实验,一座四海为家的“漂流大学”带着数百名学子远赴世界多国“见世面”,在积累海外游学经验的同时帮助学生们“打开世界格局”。当时的这一创举吸引不少媒体关注,却也闹出不少乌龙,甚至险些酿成外交纠纷,引发很多争议。
据美国“历史频道”网站记载,“漂流大学”项目由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斯·洛夫发起,旨在鼓励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与体验深入了解“对外事务”、培养“全球思维”。
这个项目在初期受到纽约大学方面的大力支持,1926年,“漂流大学”从美国全国招收了近500名学生,在航海途中,这些学生正常上课、修学分;船只靠港后,学生可以上岸了解当地风土民情、参观特色景点,或完成实践课程。
“漂流大学”的这届学生在数月内跨越了几个大洲,访问了数十座城市。轮船从美国纽约启航,最先抵达古巴,之后通过巴拿马运河继续航行。在亚洲,“漂流大学”先后探访了日本、中国、菲律宾、泰国等地。船只经苏伊士运河行至地中海,开始周游欧洲列国,在欧洲段的部分行程,学生们多依靠陆路交通,因为一些国家的首都不濒海。“漂流大学”沿途所至大多受到了美国驻当地使领馆的接待,学生们甚至有幸见到泰国国王、罗马教皇、印度圣雄甘地等。
“漂流大学”环游世界之际,这场教学实验遭到了一些质疑——人们主要争论教育的本质、参与者们的活动范畴,以及“这些学生与游客到底有什么区别”,甚至有媒体讽刺,“漂流大学”无异于一个“新型旅行社”。而随着美国学生在异国他乡的丑闻传回国内,争议的声音越来越大。
1926年11月,美国《底特律自由新闻报》刊登头条文章《海上大学的朗姆酒狂欢震惊日本》,文章描述了部分学生“不务正业”、半夜偷偷下船纵饮狂欢的情景,“当晚在东京帝国酒店的酒吧,包括6名女生在内的100多名学生进行了一场‘剧烈的实验工作’。”这些学生喝醉后酗酒闹事,途中经过神社,偷喝了供奉用的清酒、搬走了佛像,甚至和东京的警察大打出手。
时任美国驻日大使对此大为恼火,称这些学生搞的破坏影响两国关系,比过去15年的任何一场风波都要恶劣,并称应取消“漂流大学”项目。不少媒体也将学生的恣意妄为当成反面教材,凸显这一项目的失败。
有历史学家称,其实学生热衷于胡闹、恶作剧在美国大学校园很常见,这种游学模式过于超前,甚至带有一定外交属性,学生们的出格之举影响到了国家形象,这才格外“拉仇恨”。1927年5月,“漂流大学”结束了环球之旅返回纽约,遭到了各界声讨,洛夫教授更是被大学革职,与学校对簿公堂。之后洛夫虽然打赢官司,却再没能组织起第二届“漂流大学”。
时至今日,“漂流大学”这一教学项目仍然毁誉参半。有分析认为,以当时美国军事部署、商业及文化的影响力,学生们见到的所谓“世面”压根就没超出美国势力范围——如果“漂流大学”的初衷是想培养学生们的“全球思维”“世界格局”比较好的股票配资,那么学生最终探索到的不过是“美国在全球的支配地位”。但作为这个教学项目的参与者,很多“漂流大学”的学生表示从中受益匪浅。来自康涅狄格州的学生宾汉姆多年后仍对这趟行程念念不忘,他表示这场游学之旅就如同让他“开了窍”,认清了真实的世界。(刘皓然)